2019年,水利部组织有关单位按照“统一标准、分级负责、协同开展、不重叠、全覆盖”的原则,基于2米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,采用卫星遥感解译、野外调查验证和模型计算相结合的技术路线,完成了2019年度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工作,全面掌握了全国、国家重点关注区域、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、大江大河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、强度和动态变化情况。
动态监测结果显示,我国水土流失状况持续好转,生态环境整体向好态势进一步稳固,水土流失实现面积强度“双下降”、水蚀风蚀“双减少”,充分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,党中央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。
2019年,全国水土流失面积271.08万km2,占国土面积(未含香港特别行政区、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)的28.34%,较2018年减少2.61万km2,减幅0.95%。与2011年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数据相比,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23.83万km2,总体减幅8.08%,平均每年以近3万km2的速度减少。
我国的水土流失面积中,水力侵蚀面积为113.47万km2,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41.86%,较2018年减少1.62万km2,减幅1.40%;风力侵蚀面积为157.61万km2,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58.14%,较2018年减少0.99万km2,减幅0.62%。
各强度等级水土流失面积中,轻度水土流失面积为170.55万km2,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62.92%;中度及以上水土流失面积为100.53万km2,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37.08%,较2018年减少4.91万km2,减幅4.66%,水土流失呈现出高强度向低强度转化的趋势。
我国水土流失分布呈现由西向东逐步降低的特征,东、中、西部水土流失面积均较上年度有所减少。其中,西部地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,面积为227.07万km2,占全国总水土流失面积的83.76%,较2018年减少1.92万km2,减幅为0.84%;中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为29.62万km2,占全国总水土流失面积的10.93%,较2018年减少0.42万km2,减幅为1.38%;东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为14.39万km2,占全国总水土流失面积的5.31%,较2018年减少0.27万km2,减幅为1.83%。
国家重点生态保护与修复区水土流失状况持续好转。以水力侵蚀为主的西北黄土高原、长江经济带、京津冀地区、三峡库区、丹江口库区及上游、东北黑土区、西南石漠化地区年际水土流失面积减幅均在1.28%—1.91%之间。以风力侵蚀为主的青藏高原、三江源国家公园年际水土流失面积减幅分别为0.55%、1.27%。这些重点区域中,西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占该区域土地面积比例最高,为36.56%。东北黑土区70%的水土流失面积来自耕地,西南石漠化地区的强烈及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占比达14.72%。